最新美猴王课件(精华五篇)。
美猴王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掌握以下词语的字形、字音: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竭力倦神疲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喜不自禁抓耳挠腮
3.练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刻画人物个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刻画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遂suì:于是。
迸裂:bèng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宿:sù(住宿)、(宿舍);xiù(星宿);xiǔ(住一宿)
山中无甲子:(天干地支)山中生活不分年月。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jiǎ、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ū、亥hài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玩耍:shuǎ嬉戏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滔滔不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径jìng:直接。
当:dāng(当然);dàng(当铺)
石碣jié:石碑。
镌juān:雕刻。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造化:福分。
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造:制作;设:安排。
顽劣:顽皮不顺从。
力倦神疲pí: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拱服:敬畏服从。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美猴王》课件【三篇】#: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五、常识(分发)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zǔ》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孙悟空的名字演变:
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
2、文章段落层次: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3、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4、怎样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行动、饮食、交往、行踪——活泼、机智、灵巧
5、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6、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特点?
发现水帘洞。“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
——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7、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
(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情)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8、美猴王“美”在哪里?
身世美——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9、讲故事:——保留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
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你的故事千家说”,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10、充分发挥想象,请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或以“俺老孙”的口吻,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11、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12、总结:
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13、观看影视片段:(裁剪中)
七、中心思想:
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
美猴王课件 篇2
一、给下列点字选择恰当的读音,用“√”标出。
顽劣(lüè liè)
享受(xiănɡ hēnɡ)
疲倦(juăn juàn)
迸裂(bènɡ bìnɡ)
遮蔽(zhě zhē)
喜不自胜(shènɡ shēnɡ)
二、“石猴”后来又有了很多称谓,你知道吗?请你连连线。
美猴王花果山上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期间
齐天大圣 西天取经路上
弼马温发现水帘洞后
三、“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一句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______。从中能感受到石猴______、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______的性格。
【答案】
一、
liè xiănɡ juàn shēnɡ bènɡ zhē
二、
美猴王——发现水帘洞后
孙悟空——西天取经路上
齐天大圣——花果山上
弼马温——大闹蟠桃会期间
三、
瞑 蹲 纵 跳 勇敢无畏
美猴王课件 篇3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天( )地( ) 抓( )耳( ) 拱( )无( )
( )头( )颈 日( )月( ) 喜( )自( )
二、形近字组词。
猴() 阴() 碣() 楷()
候() 阳() 喝() 皆()
河() 碗() 蜿() 违()
呵() 豌() 婉() 苇()
三、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说法。
1.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2.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3.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
4.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
5.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6.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7.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四、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关于这段话意思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1)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
(2)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3)众猴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弄得力倦神疲。
五、连一连,组成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看我七十二变
白骨精一计未成 毛手毛脚
和尚打伞说变就变
孙大圣拔猴毛里外不是人
孙猴子坐天下又生一计
孙猴子的脸 无法无天
参考答案:
一、
天造地设 抓耳挠腮 拱伏无违 伸头缩颈 日精月华 喜不自胜
二、
猴子 阴天 石碣 楷书 河水 饭碗 蜿蜒 违背
时候 太阳 喝水 尽皆 呵呵 豌豆 婉转 芦苇
三、
1.名字叫做。
2.叫作。
3.玩耍。
4.正赶上无事。
5.直。
6.地方。
7.才停下来。
四、
1.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我们要为建立诚信的社会而奋斗。)
2.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3.(3)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五、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孙大圣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美猴王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2.了解对偶句的基本特点。
3.欣赏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孙悟空性格蕴涵的精神内容。
【课文提示】
1.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歌颂了孙悟空不畏、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它是神话小说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阙què 须臾xū yú 圪蚤gē zǎo 濯zhuó
溅jiàn 挈qiè 樽 罍zūn
léi契 qì
【词语积累】
金光焰焰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拖男挈女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序齿排班合契同情
【课文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他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生于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至渐渐通灵。
人: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拜他为“王”,俨然人间社会现状。
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孙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飞泉”引出了“水帘洞”,“水帘洞”的特色可用一个“石”字点缀: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话”的环境,为孙悟空的“出生”和“生活”,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和条件。
【思维训练】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请从文中各找出一句体现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为止。
人性: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2.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
(语言上,课文中有较多的对偶句。例如:
四面更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锅灶傍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3.孙悟空是什么形象?
(孙悟空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本文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跃然纸上。)
美猴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石猴源自何方?又如何成为猴王的?
2.用默读、略读、精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进而体会美猴王“美”之所在。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进而体会美猴王“美”之所在。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代文不一样,课前学生要熟读课文,并在文中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2)利用导课时的谈话交流,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依次渗透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走入新课,热爱经典做好情感铺垫。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竞答,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
(1)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哪本书里的人物?作者是谁?
(2)《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谁写的哪部书?
(3)梁山好汉是哪部书里描写的英雄人物?作者是谁?
(4)《火焰山》《三打白骨精》是谁写的哪部书里的故事?你还知道这部书里其他的故事吗?
2.学生竞答,教师评价鼓励,相机补充,重点简介《西游记》。
3.播放《西游记》序幕部分
师:同学们看,这是–——孙悟空(学生齐答),在今天咱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它叫–——美猴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题目中那一个字是你想重点强调的呢?读再来读课题,读的真精神!
5.从美猴王到孙悟空不只是名字的变换,这之间有许多故事呢,谁来说一说?
过渡小结:是啊,这孙悟空的美好形象吸引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成为我们心目中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斩妖除魔、无所不能的大英雄,试问哪个看了《西游记》的孩子不想变成孙悟空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让我们跟随石猴,跳进水帘洞,当一回美猴王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猴王形象
1.请用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自由的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轻声的与同学交流,也可以举手请教老师。
(2)边读边思考:石猴是哪儿来的?又是如何变成猴王的?
2.学生读书,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以上问题。
3.小结:猴王的身世是个美丽的传说,寻找水帘洞的过程成为我们心中流动的风景,如此机灵活泼,敢作敢为的石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美感,下面就让我们潜心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探究经典中的美。
三、精读课文,探究猴王之美。
1.导学石猴出世
(1)石猴是哪儿来的呢?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2)你觉得哪句描写石猴特别生动?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读,你仿佛看到了猴子在干什么?
②再读,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运用短句,节奏明快)
③细细品读,谈感受,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④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排比句,读出什么感觉来了?(活泼、跳跃)教师可范读,想想着猴子的动作再来读这句话,感觉就不一样了。
⑤谁是他的亲戚朋友?
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从这一排比句中你又读出了石猴的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谈各自的体会)
⑥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问:还会对对子吗?(举几简单的例子)请同学们看着这句话对对子。“夜宿”对–——“朝游”(生齐说),“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
⑦合作朗读,分A、B组或者男生女生组,每人一小句,轮流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再谈谈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对这段文字有什么感慨?
⑧经典名著原来就这样牢牢的抓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把这种体会全部融入到我的朗读中,也可以加上动作,试着把自己变成那只石猴,感受它的活泼与自在。
(3)石猴的生活之乐还在与–——出示: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理解石猴超越尘世的生活乐趣)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了解了石猴的身世之美,生活之乐。继续读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2.自主读书,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石猴变成美猴王的?
(1)快速浏览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体会石猴语言动作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特点。
(2)读一读你画出的词句,石猴的语言动作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及时的在字里行间作上批注。
(3)学生汇报画出的句子及体会,相机出示句子。
①连呼三声,忽见杂从中跳出一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你做了哪些批注?抓住“忽见,跳出、应声高叫”和语言,体会石猴的好表现和活泼勇敢。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合的板书。
②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还有很多,请读一读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谈发现:说的话多用反复手法。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试着把石猴说的话改动一下,如:“都随我进来!进来!”改成“随我进来”“都随我进来吧”–——(去掉“都”字无法体现石猴心里装着所有同伴,不用反复手法,猴子的机灵活泼,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的情状表现的就不生动了)以此体会经典的魅力。
④请同学们继续汇报描写猴子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猴的机灵敏捷,活泼好动等。
⑤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心地纯真,乐于表现,勇于实践的石猴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美,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描写猴子语言动作的语句,可以加上动作。
⑥回忆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的形象,请做一个评价吧(学生尽情的说,从语言动作到神态表情)说得好,我们虽然不想成为演员,但我们读书也要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下面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猴子,分角色去品味被作者锤炼的已达极致的猴语。(一生读石猴的话,做石猴的动作,其他同学读众猴的话,教师作过渡说白)谁还愿意再来试一试?(多找几组学生来读。)
3.过渡: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敢于表现就会出众,敢于表现才会被发现,选石猴为王,众猴是有言在先的,读–——“哪一个有本事的–——拜他为王”所以石猴自由自在,独自为王,更是美上加美呀!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全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题目中你强调的那个“美”还在于什么“美”?(写法美)
2教师总结延伸:同学们,《西游记》中像这样美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这样美得语言的珍珠也随处可见。课下,请同学们不要只满足于电视剧里的热闹,要潜心阅读经典书籍,不光读懂“写什么”,还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特别是令国人骄傲的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除《西游记》外还有–——学生齐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一读四大名著,就不算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我相信随着年龄和阅读能力的增长,一些经典书籍会融入你的思想,塑造你完美的中国人形象。(下课)
★板书设计:
美猴王
身世之美,生活之乐
积极表现,勇于实践美!美(写得生动、精炼)
自由自在,独自为王
-
欲了解美猴王课件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美猴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