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时间:2025-06-05 作者:拼职场最新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范本七篇)。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初一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提高历史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
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1 、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六、教学措施
1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 、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 、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3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
【游戏一】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
【过渡】刚刚的游戏同学们玩的过瘾吗?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对对碰”。什么碰什么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国大平原,看看他们之间会不会碰出火花来呢?
【游戏二】对对碰
师: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这个表格。
师:结合这个表格中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试分析两个地区农作物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一(预设):这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网密布,使得当地的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稻。而美国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全年降水少,较为干旱,耕地的类型属于旱地,适宜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长。
师问:
2、试分析两个地区民居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二(预设):湄南河平原气候潮湿,水网密布,所以他们居住的房屋是高脚屋;美国大平原气候较为干旱,并且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居住的房屋是低矮的房屋。
师引导:两个地区都存在差异,一些是生活上的差异,一些是生产中的差异,大事这些差异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这个要素。因此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
师问:那么,尽管两个地区存在差异,但当地人民都积极的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科学道理?
生三(预设):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师总结:这也就是我们在复习时要运用到的第二种方法:对比法。在对比的同时要注意对比的内容以及他们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这当中所蕴含的道理。
本环节目的:通过两大平原的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复习方法运用】
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复习方法,自主复习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相关知识,时间8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两种复习方法的运用。
生一(预设):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北纬30度,东经120度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大多为人工耕种。由于降水较丰富,民居多为斜顶房屋。当地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生二(预设):华北平原,位于黄河的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耕地类型为旱地。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大豆。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多为机械化耕种。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因此民居中有取暖设备。
生三(预设):民居各具特色,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两地的农作物不同,和当地的降水,土壤,以及耕地的类型有关。因此,自然环境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产生影响。
生四(预设):同样体现了人们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区域生活,体现了人地和谐的道理。
此环节目的:让学生运用复习方法,学会自主复习。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方法掌握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战演练。
三、【复习成果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复习测试题,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讲授答题的技巧。
此环节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课后任务】
1.完成复习成果检测中未完成的习题;
2.通过所学的复习方法和做题方法,复习掌握所学的其他区域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4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5
1、准确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时空线索,有助于系统了解知识体系。历史学科是记忆为主的科目,但要理解记忆,不要单纯地机械记忆。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关系、类比关系等。将知识点归纳后形成知识链,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各种记忆方法: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记,复杂的内容简单记,散乱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巧记能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如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想象记忆法等。希望同学们能在记忆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捷径。
2、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正确运用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学习知识和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知识点与标题,标题与课节,课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对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入理解,提高分析史料和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历史事件的时序性,还要将知识点进行对照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挖掘出题干的延伸点。例如:在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就要先透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一现象,分析出导致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因素。进而分析出商鞅变法中对社会性质变化有最有利的措施,加深了解社会变革这一概念,将知识融会贯通。
3、仔细审题,把握题干,加强答题技巧。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历史试题的设计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历史教育的前瞻性和借鉴性。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学会从花样繁多的图片图示、言语晦涩的史书选段和看似与历史无关的文章中提炼和概括出历史信息。因此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到时间、国别、领域等关键的限定词,以及分值分布对答题采分点的要求,培养带着问题去审题。这样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答题的信息,进而达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目的。
最后给各位同学几个复习小贴士:
1、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名字书写要正确。这是得分的要点,历史和语文学科一样,错字不得分。希望能将知识点上的生僻字、易错题字整理出来,反复识认。如:“嬴政”不能写成“赢政”,“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司母戌鼎”等。
2、答题语言要规范。回答问题要做到用词准确,陈述内容有因有果,有头有尾,有史实有结论。如:北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而不能写成“融合”。改革的内容也不能用“说汉语”、“穿汉服”这种笼统的文字来概括,切记不能用记忆方法代替答题内容。
3、在复习冲刺阶段可以按时间版块或专题版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更多地接触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向高分冲刺。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6
临近期末,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初一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紧,从近期考试几个班的总体成绩来看,在教学中要重点抓好班上的中游学生,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从每个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黄帝、禅让制。
2、第二单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变法、孔子。
3、第三单元: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丝绸之路、蔡伦。
4、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顾恺之。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 、特别要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3、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4、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课时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本周主要是基础阶段,下周主要是提升阶段。
第一周:着重复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黄帝、禅让制。夏商周的更替、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变法、屈原、扁鹊、孔子,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丝绸之路、蔡伦。(全书重点和难点)。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顾恺之。
第二周:复习已考的试卷,查找不足的地方。归纳总结,查缺补漏,从全书的角度总结一些历史事件(以少胜多战役,定都洛阳的朝代等);讲解考试注意事项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不管结果如何,自己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同学们取得最好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篇7
复习目标:
识记: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重点:
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复习难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江南的开发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时间: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
史实:农业:南方逐渐超北方占城稻传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造船业局世界首位
商业:商业都市多尔繁荣出现“瓦肆”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北宋时“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
3、元朝的建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建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国家统一)
②、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
③、民族关系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当堂效果检测:
1、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壮族C、回族D、维吾尔族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权中,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开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汉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九、教学后记:
-
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范本9篇)
七年级中华书局历史教案(分享二篇)
七年级历史工作规划怎么写
七年级仁爱版英语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汇总6篇)
最新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推荐七篇)
-
我们精彩推荐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pzc5.com/p/29235.html